孔庆华简介:曾任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文教委员会委员、东北林业大学支社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内燃机工程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液压气动工程学会理事。东北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曾任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教研室主任,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1981年3月我从哈工大研究生毕业来到东林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一直到退休。回想在东林工作的几十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我认为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像其他教师一样,我与不少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我在工作期间有三件比较有意义的事值得说一说:第一件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帮助学校建设实验室;第二件是参与和协助筹建机电工程专业;第三件是为学校机械厂改进输油泵试验台。
建设学校检测中心实验室
记得是1982年,当时我们国家刚改革开放不久,农业部得到一笔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用于农林教育方面。当年能够得到这样一笔经费是非常难得的。我当时在机械系液压教研室工作,运修教研室主任是任坤南老师。任老师是位很有思想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当他从林业部得知此事后,就向学院报告并得到修国翰院长的大力支持。于是,他让我跟着他一起跑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建实验室的事。虽然我刚来到学校不久,但工作热情很高,对领导交办的工作非常认真,所以深受任老师的信任。当时,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实验室的建设方案;二是查找所需要仪器和设备的基本信息,提出购买计划;三是做好实验设备采购标书的撰写及投标工作。尽管我对建设实验室没有经验,但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上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还是很快搞出了实验室建设的方案,其中液压泵试验台的防震动设计、隔离噪声设计的草图都是我亲自画的。紧接着就是撰写招标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英文标书,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没经验是一方面,更大的困难是缺乏资料。这个工作要是现在做就简单多了,上网一搜就可以找到所需的资料。可在那时,别说资料了,就是想找相关的电话号码都比较难。没办法,我只好自己去北京找外商代表,白天一家一家收集资料,晚上再进行研究、比较、挑选。等资料收集的差不多了,我就返回哈尔滨,再去哈工大向我的老师们请教和咨询。在此基础上,最终明确了所要采购的仪器设备类型。接下来就是填写全校的采购订单,报给农业部相关负责机构。采购计划通过审核之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按照招标的要求编写英文标书。这个工作是在农业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非常繁琐。因为许多人都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没有经验。为此,参加标书编写工作的各学校人员先后在武汉、上海、成都等地开会,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和修改。这项工作断断续续地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得以完成。再后来,采购的设备到达学校后,我又参与了设备的验收和使用培训工作。我主持购买的设备听取了哈工大老师们的建议,购买的是丹麦生产激光多普勒测速仪,这一设备当时在国内是非常先进的,花了十多万美元,我也为此付出了两年多的心血。
参与创建“机电工程”专业
因为我在哈工大攻读硕士的方向是“流体传动与控制”,所以,从1982年至1984年我连续三年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机、电、液一体化及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与会一些学者提出了“机、电、液一体化”的新发展理念,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进行很好的研究和发展。
回到学校后,我就把在会议上得到的新发展动态向液压教研室的教师们进行介绍,并且根据这一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创办“机、电、液一体化”专业的想法。这一设想在当时还是比较超前的,教研室的老师们都很赞同,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1997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成立后,我承担了其中2门专业课的主讲任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这两门课在当时都是新内容。为了讲好课,我不断收集国内外新资料,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1998年,我还在全校第一次做了题为“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林业与木工机械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引领一些老师开始关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如今,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99年,学校成立交通学院,因工作需要,2001年我被调到交通学院。因为我是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所以,2002年交通学院申请建立“车辆工程”专业时,我积极参与了专业创建的筹备工作。2004年交通学院又申请建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这次我依然参与其中,并获得批准。此后,我在交通学院先后担任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教研室的主任,为专业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改进学校机械厂输油泵试验台
1998年,学校机械厂生产的输油泵试验台经常出现小故障,影响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厂长孙彦臣同志请我帮忙解决。当时这产品属于小众产品,市场有需求,但由于产品专业性比较强,需求量比较小,一般厂子不愿意研发和生产,所以学校机械厂便研发出这一产品。我到工厂后,先去车间观察生产过程,与工人师傅一起商量,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我们改进了原有的设计,经过反复调试,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得产品的性能和耐用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产品至今销售良好,成为工厂的专利产品。
以上这些往事,无法与那些为学校赢得荣誉的轰轰烈烈的科研项目相提并论,但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为学校发展和建设添加的一块砖、一片瓦,也是至今让我我感到比较欣慰的地方。
回顾往事,虽然许多事都已经远去,但当时的情景还仍然历历在目。如今,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打心眼儿里也十分高兴。我们这代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希望年轻一代的创造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