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林故事 > 正文
东林故事

    东林故事

    【难忘的历程】卞文忠: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1-11-17 09:41:13  作者:卞文忠  点击:

    文法学院于2003年在黑龙江省首家创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17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首批建立黑龙江省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并建成黑龙江省首家社会工作一流专业。作为专业负责人,回顾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我的内心时时受到激荡,尤其是近期,每当我走进校园,看到70年校庆倒计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经历的一幕幕情景,虽然经历过艰辛,但此刻回忆,更多的是甜美和收获……

    我是1988年在南开大学攻读完社会学研究生后来到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工作的,当时的学院仅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和广告学三个专业,规模较小。我在哲学教研室工作几年后,被学院任命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负责人。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负责人,我得到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为了推进学院的发展,学院委托我创建一个新的专业。我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文科学院发展的需要,首先想到要创建社会学专业。但在高校工作的几个南开研究生同学建议我办一个社会工作专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的专业。于是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感到这是一个符合社会需要、有较强生命力的专业。我的意向得到学院认可后,我先后到北京和上海去拜会王思斌和徐永祥等几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协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专家那里深入领会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宗旨。回来后,我认真撰写新专业的申报材料,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最终我们向教育部提交的新专业申报获得批准,成为黑龙江省首家设立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院上下都为这个新发展成就感到欢欣鼓舞。

    组建教师队伍,这是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刚设立时,只有我和田淑梅、于景辉、刘波平四位专职教师。我们平均每人承担四门以上专业课程。因为是新专业,师生之间在共同探讨中学习,相互交往较多,因此感情较深,这也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特有的风格和凝聚力。由于我们的努力,历届毕业生对专业满意度一直较高。

    随着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在不断增强。庞文、奚海燕、薛文龙、梅梅、汤敏、王小亮等十多位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充实到社会工作专业中来。到目前为止专业已拥有14位专任教师和十几位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力争全方位提升整体的师资水平,教师中的博士学历学位比例已达到70%以上,同时我们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有10位教师拥有中级社工师资格证书,有6位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同时我们努力提升教师的职称,强化导师力量。专业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较强优势的团队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于2003年被推选为社会工作与行政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角色,促使我把专业建设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我和支部党员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促进专业学科发展”的党支部与专业双融双促的发展路径,开展了“修养党性、立德树人、提升素质、助推工作、投身治理、服务社群、传承文化、创新创业”等一系列建设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支部和专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党支部连续两年荣获得“东北林业大学先进党支部”称号。

    我和专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专业发展需要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意识的指引。为此我们探索出了几个重要的专业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意识。

    第一,拥有使命和责任意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一样,都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新专业,建立的初心就是培养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建设的专门人才。进入新时代,社会工作学又增加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使命和责任。而专业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正是我党在新世纪要大力发展的六大类专业人才之一。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必须承担起这个神圣而庄严的使命。十几年来,我们为社会建设事业培养了近千名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我带领于景辉、平爱红、刘波平、程艳敏、张艳等党员和教师长期开展与泰来县扶贫工作、木兰县乡村振兴工作以及尚志市基层社会治理等合作共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支部党员和专业师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专业受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嘉奖,我和刘博、庞文等教师提出的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建议被纳入《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彰显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第二,忧患和危机意识。我们将忧患和危机意识变成了努力拼搏的动力。社会工作专业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而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不但要承担培养解决各类弱势群体问题专业人才的重任,而且要同时解决自身与政府等治理主体的关系协调问题。专业不仅要努力争取得到政府的接纳和认可,同时要面对其他办学危机:公务员报考,社会工作专业受限;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少,社会工作机构难以开展更多的实务活动;社会工作岗位的社会认同度低,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就业率低,进而影响到专业的高考报考率低等,致使一些高校终止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最终会转化为动力,我和同事们如履薄冰的忧患和危机意识转化为不断寻求突破的动力,由此也推动了专业的发展,专业所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上述内外压力下被逼出来的。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

    第三,创新与创业意识。我们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指引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同办企业一样,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和前途。2003年刚建立专业时,在哈尔滨市甚至黑龙江省还没有专业的实践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多次找到黑龙江省民政厅的相关领导,在民政厅社区建设处和哈尔滨市民政局等政府机关设立专业实习基地,开展了最初的专业实习活动。后来,随着专业实践的需要,我和庞文等教师又到深圳、上海、北京等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沿地区开辟了新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学生的就业也走向专业化。为了获得更实际的专业建设实践信息和理念,我们聘请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等十几位校外专家做专业兼职教授并来校开讲座,对师生的理论和实务素养提升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我带领专业教师又成立了社工机构林大社工服务中心,先后承接了民政部和黑龙江省民政厅等各级政府机构购买的社会服务二十多项,很好地锻炼和提高了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四,服务和奉献意识。 我们的服务和奉献意识指引专业实现和光大了“传递党和国家关怀,投身社会治理”的办学宗旨。我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最终目的是发挥各种主体力量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而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专业宗旨与我党的治理实践高度契合。所以,我们觉得,必须不断提升师生的服务和奉献意识,大力开展服务和奉献活动。多年来,我带领师生开展了十几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在与贺志峰、张瑞鑫等团队“同吃同住同活动”的活动开展中,更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我组织专业先后两次邀请“国际萨提亚研究中心”主席贝曼博士来校为本校和哈尔滨市高校社工开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培训活动,为地方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我指导并带领师生连续四年开展黑龙江省青少年基金会的“新公民”服务项目,为哈尔滨市延兴小学的教育奉献了我们的才智。

    第五,公关和品牌意识。我认为,公关和品牌意识是专业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及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向名校推荐优秀学生读研,既能提升专业的培养水平,能够扩大专业的影响力。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多推免进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其中,由我推荐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暴楷静,在读研期间获得“林护优秀社会工作者”奖,在为复旦大学争得了荣誉的同时,也树立了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良好形象。我与张艳、梅梅、于景辉、庞文等教师到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交流,到韩国参加世界社工大会,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我与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等外校兼职教师建立的密切合作关系,也提升了专业的地位。我于2016年被选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高校教师社工机构专委会副会长。同年12月,我组织专业师生在黑龙江省首次主办全国型的学术会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高校教师社工机构专委会首次研讨会暨东北地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

    回首过去20年,我由壮年走向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年轻走向成熟。如今,我已临近退休年龄,但我们的力量已经强大,队伍中有更多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继续努力拼搏,始终保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让我们“社工人”的信仰更加坚定,在压力中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卞文忠,男,1963年10月生,辽宁兴城人。中共党员,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硕士学位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创意创业名师,中国高校教师社工机构专委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主任。讲授“社会学概论”“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多门本硕课程,出版教材和著作8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多方面的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农业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教指委专家、黑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教师。)

    © 2021 东北林业大学校庆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