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林故事 > 正文
东林故事

    东林故事

    【难忘的人】岳书奎:一生酷爱森保学 无悔东林六十年

    时间:2021-11-13 20:58:50  作者:李维华根据采访资料写作  点击:

    岳书奎简介1935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55年7月考入东北林学院林学系。1961年3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担任昆虫教研室副主任;1964年任中国林学会黑龙江省分会森保学组副组长;1992年任国际林联学组副主席。曾发表学术论文66篇,出版《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天敌昆虫学》《森林病虫防治研究法》《樟子松种实害虫研究》等5部专著,主持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1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


    岳书奎一生酷爱自己从事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事业,1997年退休后还在呼吁保护中国红树林,他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当解说员,有幸与周总理碰杯

    1958年,岳书奎因工作需要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任教。同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黑龙江省展览团由哈尔滨市高校50名青年优秀教师组成,原副省长王成带队。岳书奎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不仅代表东北林学院参加展会,而且是黑龙江省大专院校馆林业组的解说员。岳书奎认为,能从众多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这是领导的信任,一定不辱使命,为东北林学院争光。

    “没有想到幸福来得这样快。”开馆的第一天,岳书奎和其他解说员有幸接待了敬爱的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朱委员长在参观黑龙江省大专院校馆时,现场泼墨写下了“木材综合利用”的题词,周总理的笑容和朱委员长的题字,使岳书奎兴奋不已,一夜未眠。不久,他们又接待了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以及朝鲜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主席霍查、美国进步女作家路易斯·斯特朗女士等外国元首和来宾。最使他不能忘记的是聆听了周总理的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以及共青团中央副书记胡克实的“论青年共产主义教育”的报告,和全国学联主席胡启立的“关于国际学联会议中的斗争问题”的报告,这些报告激发出他如火的热情,坚定了他履行中国青年应担负起责任和使命的决心。

    元旦期间,岳书奎有幸参加了周总理在香山举办的元旦酒会,更有幸与周总理碰杯饮酒。他说,这一杯酒是深情难忘的酒,是壮怀激烈的酒,是激情澎湃的酒。有这杯酒垫底,一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将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展览结束后,由于岳书奎出色地完成了解说任务,被大会评为优秀解说员。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件事,其感受极深,影响了一生。

    插队落户,成为率领农民脱贫的典型

    1970年,岳书奎投身于“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洪流中,举家搬到了依兰县迎兰公社团结大队插队落户。

    团结大队是一个出名的落后村。他一家四口挤进了当地农民家的北炕,两家人住在一个屋里非常不便。为了解决拥挤和不便的问题,岳书奎一家搬进了旧马棚,马棚的墙是用拉合辫编成的,四面漏风,夏天闷得要死,冬天冷得要命。

    在这个贫穷落后村,岳书奎是村里唯一的党员,他破天荒地成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一穷二白的乡村,他感觉到肩头责任的沉重,他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改变古老的耕作方式,积极推行科学种田,在田间地头向农民普及科学种田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那年出现旱情,玉米长虫子了。精通病虫害防治的他有了用武之地,他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成功地防止了害虫的蔓延。农民兄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头,称他为领导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岳书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打农业翻身仗上,他与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这还不算,还引导和支持爱人于丽媛也投身到为农民服务中,于丽媛是东林校医院的医生,马棚成为乡村诊所,擅长针灸的于丽媛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个农民牙疼得受不了,走了10多里路来求医,她用银针扎下几针,牙痛立马好了。后来当地农民称她是“白求恩式的大夫”。

    当时岳书奎年仅9岁的女儿,也成为父亲的帮手。她稚嫩的肩头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不仅洗衣做饭,还劈柴担水。一个9岁的女孩大冬天担水,站在结满冰的井台上摇动轱辘,这在当地农民家庭也是极为少见的。

    岳书奎担任村书记三年,山村在默默地发生变化。他让多年停课的小学校舍又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让缺医少药的团结大队有了自己的赤脚医生;让农民看到科学种田的希望,团结大队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1971年在依兰县党代会上,岳书奎代表团结大队做了“我们是怎样通过科学种田和多种经营实现致富的”工作经验交流,岳书奎成为迎兰公社远近闻名的率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

    学术研究,执着坚定的脚步从未停止

    1972年结束插队返校任教,他求知的欲望更强烈了,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营养。1974年,他奔赴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进修深造。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昆虫所所长蒲蜇龙教授的热心指导下,他学习了“害虫生物防治”“昆虫病理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等多门课程。

    1975年回校后,岳书奎担任了防治组主任。为了适应科研的需要,他自行设计制作无菌实验室。在制作无菌实验室隔离墙时,他不慎踏空,三根肋骨被摔断了,无可奈何地在家躺了两个月。

    1992年,岳书奎担任了国际林联IUFROS学组副主席。同年10月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术会议,被聘为森林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先后主持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10余项。

    为了完成“樟子松种实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项目,他与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大兴安岭十余年,吃着大碴子、大饼子,喝着小河沟的水,凭借着他对中国林业科学的执着和热爱,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攻克了樟子松种实害虫防治技术的道道难关,为樟子松病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技术。

    他还先后完成了“利用曲姬蜂防治樟子松球果象甲的研究”“樟子松球果象甲监测技术研究”“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应用研究”“落叶松毛虫IPM研究”“落叶松毛虫细胞系的建立与病毒侵入机制的研究”“松梢象甲的生物学及天敌复合体的研究”等多个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

    20世纪90年代,他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国际会议上和国际交流访问中。他学术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就是在1997年离岗退休后,他还在从事“舞毒蛾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还与加拿大北部森林研究中心开展“松梢象甲的天敌复合体”合作研究。

    走进三亚,呼吁保护红树林

    岳书奎退休后过上了候鸟生活。不过他的候鸟生活与众不同,他整天奔忙于热带植物的研究,到了不可替代的程度。

    他自费考察三亚的红树林,临春河、青梅湾、铁炉湾、三亚河、榆树河等红树林生长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发现三亚的红树林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岳书奎向有关部门大声呼吁: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仅在防浪护堤、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具有科研、科普教育与旅游价值。

    为了让人们认知红树林,他编著了《海岸卫士——红树林》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红树林的概念、分布、种类、功能以及三亚红树林的现状和保护策略”。他指出:“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恢复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当下的当务之急是提升人们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

    为了普及人们对红树林的认知,他制作出《中国红树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科普教育片,这让众多三亚人大开眼界。他说:“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尚有近5万公顷的红树林,2001年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显示,面积仅为2.2万公顷。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延续下去,那太可怕了。如果我们现在再不重视红树林,那就是历史的罪人。我期盼人们都能意识到红树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将保护红树林化为自觉行动!”

    他还向三亚科学技术协会提出了在三亚建立红树林博物馆的建议。为此,他自费赴香港的红树林博物馆去考察。

    除了研究红树林之外,他还对华南植物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与调研,三亚有四个植物基地,他走了三个。只要一走进植物王国,他的精神头就格外高涨,他用专业的视角摄取每一个珍贵的镜头,拍摄了上万张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忙得不亦乐乎。他撰写出《华南植物的调查报告》,为中国植物界献上了丰富多彩的华南植物大全。

    酷爱音乐,《走向深蓝》走进海军

    岳书奎在大学期间就是出名的文艺骨干,他是学生总会群众文化部部长。曾组建过东林大学生管弦乐队、话剧社、美术社、舞蹈队、口琴社等文化艺术团体。他在声乐、器乐方面造诣较深,他吹过小号、拉管、巴里东号、黑管,还拉过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还会弹钢琴,也打过爵士鼓,几乎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无论哪种伴奏缺人,他都可以代替,他还是东林管弦乐队的队长兼指挥。

    1997年退休后,岳书奎将他的音乐天赋和组织才能发挥到极致。他在哈尔滨和三亚分别组建了合唱团,哈尔滨的合唱团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夺过金奖。三亚老干部合唱团汇集了五湖四海的文艺精英和作曲作词的高手。为了创作多声部的大合唱,近70岁高龄的他潜心学习声乐理论,创作出突出大合唱多声部特色的作品。他们改编了歌颂中国海军的大合唱歌曲《走向深蓝》,成功运用多声部来凸显大合唱气势高低回旋、大气磅礴的风采,深入海军演出深受欢迎。

    他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给人们带来纯洁高雅的精神享受。

    © 2021 东北林业大学校庆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