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林故事 > 正文
东林故事

    东林故事

    【难忘的事】邹兴淮:我的故事我的歌

    时间:2021-11-05 16:32:43  作者:邹兴淮  点击:

    从四川大学毕业到东北林学院任教,50多年的时光里,我从一个养鹿青年成长为动物专家,而我也把自己的经历化成一首首歌曲,赞美美好的东林生活。

    初入大森林

    1965年,我从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响应党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志愿从大西南的成都来到了大东北的哈尔滨,分配到东北林学院。

    狩猎教研室马建章老师向我介绍情况时说:“东林现有林学、机械、道路、采运四个系,我们狩猎教研室隶属于林学系。高教部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劳动锻炼一年才能上岗,你先到帽儿山实验林场参加劳动吧。”

    1965年冬季,我来到帽儿山实验林场,参加了森调队。在祝宁老师的带领下,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增长了不少森林调查新知识。后来我又被抽调参加大小兴安岭、完达山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白天调查队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冬里,每天穿梭林海10多公里,脚上穿着絮有乌拉草的棉鞋还冻得发僵,身上的工作服被树枝划破露出了棉花,午饭就啃冰凉的玉米面窝窝头,寒风刺骨,脸冻得通红,眉毛上都挂满了冰碴。夜间住在林场职工宿舍里,房屋漏风,寒气钻进室内,工人在屋中升起火炉逼走寒气,可一到深夜炉火熄灭,就又挨冻了。虽然寒冷,但我心里是热乎的,因为我热爱调查工作,知道调查工作意义深远。在与大森林接触期间,我被从未见过的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所陶醉,创作激情被一次次激发,一串歌词在我脑海划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之歌》应运而生。之后,我又创作了《野生动物调查队员之歌》。这两首歌曲,是我加盟东林的处女作,是对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和自然生态的讴歌与赞美,更是工作实践与文艺创作相结合的新尝试。

    当上了养鹿工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回来后,狩猎教研室主任马建章老师给我分配了新的任务。他说:“林业部给了10多万元教学实习费用,我们在吉林省靠山屯养鹿场买了13只梅花鹿,有关手续已办好,派你去把鹿运到帽儿山实验林场。”我接受此任务后,只身来到靠山屯鹿场。在鹿场工人帮助下,按事前选定鹿的耳号,一只一只装进用柞木杆制成的鹿箱里,然后再抬上汽车,运到了吉林火车站,他们把鹿箱卸在站台上就走了。

    一个运输箱加上鹿体重达几百斤,我一个人怎能搬上火车车厢里?我去雇搬运工,人家抬一个箱要50元!13个就要650元!无奈我硬着头皮走进了站长办公室,请求帮助。站长安排人把13个笨重的运输箱抬进了货车厢里,一分钱也没收!我千恩万谢站长的无私帮助后,就钻进货车厢里。我坐在车厢一角,忍受着刺鼻难闻的鹿粪鹿尿味,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帽儿山老山站。

    我心想,千辛万苦总算把鹿安全接运回来,该回学校了吧。可事与愿违,教研室领导又安排我留在老山。就这样,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养鹿工。

    我虽是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的,但在学校里没学习过养鹿知识!我只好一边干一边学,每天按时喂料喂水,打扫清洁。鹿喜欢吃新鲜柞树叶,我抽时间到后山去采柞树叶,用一只手喂鹿,用另一只手抚摸着鹿,鹿也逐渐亲近了我,把我当成了朋友!

    春天到了,我发现公鹿头部很硬的基角盘掉了,并冒出了肉红色小凸起,且一天天在长高。我每天上午测量鹿茸长度,并做好测量数据和天气记录。我惊奇地发现,雨天或雨后晴天鹿茸生长速度特别快!我把测量数据记录交给了主讲养鹿学的赵老师。后来,我查阅资料才发现,1966年春季,我观察、测量获得的鹿茸生长规律在国内尚属首次!下雨能促进茸鹿生长的理论也被应用到各养鹿场的生产实践中了。每当鹿茸生长季节,有的鹿场就采取人工降雨的办法(用水龙头喷水)来促进鹿茸生长,以创造更高的养鹿效益。

    1966年夏季,狩猎专业的全体师生来到帽儿山林场,自己动手建设了一个新养鹿场。我随同鹿群又从老山来到老工地养鹿场。有一次,我爬上一棵柞树采集树叶,不小心从柞树上摔下来,细木尖扎在左脚腕上,正扎中三阴交穴位,鲜血直流,我赶紧用腰带缠住止血,借养路工陆师傅的只有一个脚蹬的自行车,忍着剧痛骑车来到帽儿山场部卫生室,卫生员见我伤口很深,没法处理,让我到帽儿山镇医院去看。我来到帽儿山镇医院,医生给我处理完伤口后,劝我回哈尔滨治疗。我想,如果我走了,谁来养鹿呀?我又骑着自行车回到了老工地,加工饲料喂鹿。

    学校得知此消息后,就派了一位年轻工人赵江林来帮助我。没多久,赵江林离开了鹿场,学校又派兽医徐耀武来鹿场。有一天,我们躺在炕上,突然从茅屋顶掉下一条大蛇,把我俩吓得大叫了起来!工人师傅跑了过来,用炉钩子压住蛇头,将蛇捉住。他告诉我们:这是条无毒的乌梢蛇,又叫菜花蛇,帽儿山有毒的土丘子蛇很多,你们上山一定要多加小心,别被咬伤。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但我却在深山养鹿。空闲时间,我就自学中医中药知识,用毛笔抄写医药书中各种秘方,为后来走上讲堂,在黑板上写板书打下了基础。现在回忆起来,养鹿真是上天对我的关照,不仅让我学到了养鹿技术和中医药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书法水平。

    踏上科研路

    我的科研路是从福州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起步的。

    受福州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陈玉村主任邀请,学校安排我到福州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如何为大熊猫科学配制日粮。一天,我正在收集大熊猫的粪便和尿液。忽然来了一群人,围在熊猫圈外。其中一位中年人问我:“这位青年人,你是哪个单位的?在这里收集熊猫的粪和尿有什么用?”我回答道:“我是东北林学院野生动物学系的教师,正在给大熊猫做消化代谢试验,研究大熊猫在移地保护圈养条件下的营养需要,以便给大熊猫科学配制日粮。”那人听完说道:“啊,我们是一家人呀,我是林业部的刘广运,下来搞调研。你这位年轻教师不怕脏不怕累,下到基层搞研究不简单,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如有什么困难,可以去林业部找我!”

    我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林业部副部长刘广运。回到东林后,我就写了“移地保护大熊猫饲粮营养需要的研究”课题申请,交到校科研处,年末就获得了部里批准,给我13万元研究经费!意外的遇见使我破天荒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科研支持!

    我获得科研经费后,先后同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圈养繁殖基地、成都动物园、福州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应用到了圈养大熊猫的实际工作之中。我帮助福州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制订了高龄大熊猫、亚成体大熊猫日粮配方,延长了高龄大熊猫的生存年龄。大熊猫巴斯活到了36岁(相当于人类100多岁)!我还帮助四川卧龙大熊猫繁殖基地改善了饲料配方和加工方法,大量减少了对竹子饲料的浪费。针对大熊猫营养饲料的研究,我先后发表论文20篇,多次参加国际大熊猫保护研究学术交流大会。

    2016年,我参加了大熊猫巴斯36周岁生日活动,创作了《大熊猫巴斯颂》。之后,我又写出《大梦山的熊猫姑娘》《熊猫殿堂,熊猫姑娘》等歌曲。这些歌曲在饲养人员中传唱,不仅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人们热爱国宝熊猫的情操。

    除了研究大熊猫外,我还先后对水貂、蓝狐、乌苏里貉、鹿、麝、狸獭、小熊猫、黑熊等多种圈养下的野生动物进行了专题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40多篇,主编、主译或合编著作20多部(册),创建了野生动物营养学实验室,用研究成果充实了我编写的《野生动物营养学》全国统编教材内容,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有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各饲养场(户),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培养硕士生6名、博士生7名、合作研究博士后1名,我的科研项目还为2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提供了实验支持。

    走上讲堂

    1974年东林恢复办学,野生动物专业招了一个班。主管教学的周以良院长找到我,让我承担林学一个班和野生动物班的化学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承担化学课的老师有沃文杰、郭维民和我,我们三人组成了化学课教学小组,沃老师任组长。我和郭老师先去听她的课,之后沃老师再听我们的课,并细心地指导我俩如何讲好课,我深受感动。

    有一天,我正在主楼西侧教室给动资74级学生讲课,突然被邻居姜老师敲开教室门,把我叫到走廊,急匆匆地说,你孩子在家摔了,头皮被碰破了,快送他去医院吧。我立刻把此事告知同学,并说,今天这两节课暂停,明晚补上。薛世福和宋清学两位学生主动帮我背孩子去医院,到了医院孩子缝了7针!第二天晚上,我就把耽误的课补上了。

    我先后带10多个班的学生分别赴杜尔伯特外贸野生饲养场、横道河子野生饲养场、密山水貂养殖场等单位实习,每学年实习两次,繁殖期和取皮期各一次,每次2至3周,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在学校组织学生背靠背评价教师中,我被评为全系第二名,那年,我获得东北林学院工作优秀一等奖。

    回忆起来,是当年周以良院长把我推到教学前线去锤打、去磨炼,才有后来创建的“野生动物营养学”,以及营养学实验室和兴华生物实验厂。我深深感悟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真是千真万确的教学名言!我非常感谢周以良院长的深谋远虑,感谢他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培养!

    带学生实习,有了创作源泉,我还先后创作了《草原牧鹿歌》《我为革命养水貂》《貂工和毛主席心连心》等多首歌曲。

    当上政协委员

    1987年,东林党委统战部通知我去省里参加省政协六中全会。我了解了政协委员的权利和义务后,就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各项调研工作。马国良、曹亚范、戴漠安、刘文泮等省政协领导每次出访都带着各界委员一齐出访调研,尤其是农业林业方面的调研,都会带着我。

    我针对当时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和在调研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平均每年写提案10多份。政协领导又把我安排进了提案委员会,当了提案委员。从1987年至2008年,任省政协委员和提案委员20年间,我写提案200多份,每年都有一份提案被评为省政协优秀提案,有的提案被《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媒体选登,引起相关主管部门重视,使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我先后五次获省政协“五个一”活动奖,被记者誉为“提案状元”。

    我印象最深的是反映农民疾苦的一份提案。我借出差做科研和带研究生赴四川做实验的机会,深入四川老家开江县长岭乡三溪口村,对当地农民负担重、生活困难等做了细致调查,把村民每年种地收入、上交的各项税费数额、出义工等情况写成调查材料。我这份为农民“鼓与呼”的材料得到了很多政协委员的认可,我心里万分高兴!

    1988年,我参加了广告评价活动,意外获得三千元奖金。我委托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会主席谭家诚(我初中同学,当年我的入团介绍人)帮我转至四川开江县政协,请县政协将此钱转给我的启蒙校——开江县长岭乡胡家庙小学。我回家乡做调研时得知,这所小学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学生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当了这么久的政协委员,能为偏远山区的家乡小学做点小事,也是政协委员我应尽的社会责任!之后我依据家乡的变化,撰写出《家乡巨变》等歌曲。这一路走来,不断将我的故事转换成我的歌。

    (作者邹兴淮,1965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林业大学任教50余年。主讲“化学”“毛皮兽饲养”“野生动物营养学”等课程,著书20多部(册),发表论文170多篇,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学科带头人。曾被聘任为《野生动物》《毛皮兽饲养》《经济动物学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及黑龙江农业科技顾问。主持主研国家948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科研成果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1992年评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7至2008年连任四届省政协委员。2003年退休后先后出版诗词及歌曲专集3册,被评为一级作曲。)

    © 2021 东北林业大学校庆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