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宸简介
黄寿宸1917年11月7日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1年毕业于上海泸江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并留校任教,后又到杭州之江大学商学院任讲师。1949年参加革命,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会计系任教研室主任。1960年,为支持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举家赴大庆。1961年刘成栋院长将他调入东北林学院,曾任林业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他主编了国内第一本《林业会计学》教科书,为该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有关林业会计学的《林业财务与会计》杂志,并担任主编。黄寿宸是中国会计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会计协会副会长,是我国第一代会计学家。他编著的学术专著、教材和发表的论文,对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建立我国工业会计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黄寿宸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坚持入党信念不动摇,70岁光荣加入共产党。

作者黄清(左)与父亲黄寿宸(右)合影
父亲黄寿宸是我国第一代著名会计学家,我国会计制度创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他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财会负责人和全国各地的高校财会教师传授新中国财会理论与实践知识;曾撰写出《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工业会计核算》等专著和《论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论文,为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建立我国工业会计学的学科体系做出了贡献。
父亲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于1917年11月7日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1年毕业于上海泸江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并留校任教,后又到杭州之江大学商学院任讲师。1949年初参加革命工作,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会计系任教,担任教研室主任。1960年,为支持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商业局,时任东北林学院的院长刘成栋慧眼识才,一纸调令请他出任东北林学院林经教研室主任。1961年起,他便与东林结下了不解情缘,把后半生的精力和智慧全部献给了东林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在即将迎来东林7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学习和弘扬老一代东林创业人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东林人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此,我将父亲的一些感人往事呈现给今天的东林人。

编写出中国第一部《林业会计学》教科书
父亲来到东林时,正值40岁年富力强,也正逢东林林经学科刚刚起步,父亲在“缺少经验、缺少专业老师、缺少专业教科书”的情况下,担负起开创东林林经事业的重担。
父亲认为,林经专业培养的是林业经济管理人才,“会计学”是主要课程之一。但是当时通用的《会计学》教材脱离林业实际,他脑海里涌动着编写《林业会计学》教科书的念头。他从诸多事务中解脱出来,携同弟子踏上了赴东北、内蒙古林区考察之路,他们的足迹遍布于吉林的临江、黑龙江的伊春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等林业局及林场。他们一边了解、搜集企业的财会情况,一边思考着林业会计的专业特点和职能定位,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和考察,他们带着沉甸甸的资料返回东林。两个半月后,第一部《林业会计学》教科书诞生了,这是一部深入林业基层,为林业管理者量身定做的专业书,也是一本紧密联系林业实际的教科书,该书不仅成为东林林经专业的专用教材,而且相继被其他林业院校所使用。他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林业会计学的实践与理论做出了贡献,这是他献给东林林经专业的一份厚礼。
出任《林业财务与会计》杂志总编辑
1986年春天,经校长修国翰点将,父亲出任林业部委托东林承办的《林业财务与会计》杂志总编辑。该刊是全国林业财会行业学术交流的平台,是面向全国林业战线财会管理人员的期刊。林业部能在众多大专院校中选择东林承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好父亲在林业财会上造诣深厚,看好他在全国财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父亲不负林业部和学校领导的厚望,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带到编辑部,他每个月要审阅30余篇稿件,总字数达到10万多字,他不知疲倦,逐字逐句,严格把关。对存在问题又有价值的稿件他就精心加以修改,有一股不改出好文章决不罢休的劲头,每当人们看到他修改文章上的字迹,无不赞叹他的精细与功力。他还亲自动笔就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动态撰写刊头语,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提高刊物质量,当父亲看到杂志发行量由几千份增长到25000份,并获得黑龙江省优质期刊和黑龙江省“十佳优秀期刊”等荣誉,成为深受林业战线广大财会人员喜爱的期刊时,心里比吃蜜还甜。
坚守着“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学风
每当国家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时,每当经济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时,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会计职能怎样转变,如何来修改和完善他撰写的《论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总是围绕着会计职能转变在思考,围绕着课程创新在设计。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不同时期先后写过多遍《论会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题目虽然都一样,但内容却不完全一样,文章总是保持与经济形势发展同步,与时俱进地增添一些新内容。父亲说:“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新时代赋予了会计工作新使命和新职能,会计已由单纯的记账管理向信息管理、科学管理、决策管理等职能转变。因此,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转变,进而实现会计职能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父亲有一个习惯,他总爱把写好的文章放在抽屉里,过几天再看再修改。他说:“那时你会发现很多不足,反复改它五六次,最后成型的文章掉到地上会掷地有声!”父亲的“文章要掷地有声”这一经典名句,深深教育和影响着几代东林人,成为激励他们治学成才的至理名言。
保持着“忠诚事业、坚持原则”的政治本色
父亲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忠诚于事业,骨子里固化着“忠诚”基因。1987年,他到大兴安岭林区讲课,正值牙周炎手术,全口牙都拔掉了,吃饭很困难,讲话也不方便。可他谁也没告诉,照样坚持上课。“五一”放假,他没有回家过节,而是主动留下来,一面备课、一面深入学员中间,和他们促膝谈心听取教学反馈,探索改进授课方法。他忍着牙周炎的疼痛一直坚持到讲课结束。学员们不约而同、依依不舍地到火车站为这位可敬的师长送行。
1988年春天,父亲因过度劳累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确诊患有结肠癌,而且癌细胞已转移到了肝部,病情十分严重,医生当即让他住院手术。他请求医生:“再给我两天时间,我要把手头的工作打理完。”他像往常一样,把没有写完的文章写好,把待发表的稿件全部审完,把一切该处理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才怀着眷恋不舍之心离开了书房。可谁也没想到,手术后还不到3个月,他虚弱的身影又出现在讲台上。那是给森工系统干部班讲大课,他清亮的话语回荡在课堂:“怎样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开展审计监督……”他侃侃而谈,不少学员知道他才出院不久,含着泪在听他的课,深深感受到这位老会计学家的事业情怀和责任担当。
1991年夏天,父亲病情恶化,身体更加虚弱,但他还是坚持参加总编会议,直至终审完第10期杂志。这时,距他离开人世间仅有一个多月时间……父亲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事业”的信念。
父亲的第二个特点是“坚持原则”。有一次,父亲作为评委参加某单位的职称评定,有人希望他能“通融”一下,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来款待。父亲当即拒绝,“评审费可以不收,饭也可以不吃,但一定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凛凛正气被传为佳话。在日常工作中,父亲总是强调财会工作职责,提醒财务人员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他多次说:“搞财会工作的,最重要的是把好关,站稳立场,坚持原则,笔杆子要握正,要对国家财产负责;笔杆子一歪,国家财产就要蒙受损失。握正笔杆子是财务人员的最大天职!”“千万不能饭一吃,酒一端,原则就放宽。”父亲的这些谆谆教诲犹如阵阵春风,吹拂着干部和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父亲爱党、爱国、爱事业的情怀令人赞叹。父亲曾遭受到政治上的不公平对待。但他始终不渝坚决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与党同心同德,坚守对党、对祖国、对事业的忠诚之心不变。他7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讨论吸收他入党的支部会议上,他满怀深情地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人生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人生崇高的信仰,虽然我年岁已高,但我愿为崇高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我的父亲黄寿宸等老一代创业者们,他们为东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身上沉淀着一种超越自我的付出之美、甘于奉献的人格之美、忠诚职守的诚信之美、爱党爱国的信仰之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作者黄清,男,中共党员。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院长。从事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40余年,主讲过“经济管理学”“宏观经济管理学”等课程,培养指导博士生、硕士生近百名;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林业计划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等专著和教材多部。荣获过国家、省优秀科研成果等奖项,被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聘为终身秘书长,被6所高校和研究单位聘为兼职客座教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