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林故事 > 正文
东林故事

    东林故事

    【难忘的事】王立纯:我与《森林之歌》的故事

    时间:2021-10-06 10:27:02  作者:李维华根据人物讲述整理  点击:

    王立纯简介

    森保专业教授,主讲病虫害防治。曾主持多项国家攻关课题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还获得林业部恢复大兴安岭资源荣誉奖和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大面积防治突出贡献奖、黑龙江省科技贡献晋级奖、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英国编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退休后,王立纯受聘于大学生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


    每当回想起我的文艺生涯,心中就会荡漾起一首歌。那是我一生难忘的歌,是从我心灵放飞的歌。这首歌寄托了我对音乐事业的无限热爱,抒发了我对大森林的深厚情怀,讴歌了“傲雪凌霜,昂扬向上”的红松品格,赞美了黑龙江大森林的地域特色。这首歌是我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歌舞《森林之歌》。

    1956年,我带着绿色梦想考取了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成为一名心系祖国林业的大学生。大学为我提供了施展文艺才华的舞台,我被聘为学院学生会文艺部长,组建了东北林学院第一个大学生文工团,被聘为文工团副团长。

    1956年秋天,学院按照“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组织我们到东北林学院凉水实验林场实习,开展清林和植树造林工作。休息闲暇时,我躺在厚厚的松针上,眼望着笔直如柱的参天红松,微风拂过,树梢翩翩起舞,随着风速的加大,树梢舞动得更欢了,并发出一阵阵林海涛声,仿佛奏响了大森林的交响曲!此情此景将我的音乐细胞激活了,脑海里萌动着赞美大森林的强烈欲望。萌发灵感创作《森林之歌》,那一年,我刚刚20岁。

    1957年深秋,我们第二次来到了凉水林场,阔叶树的树叶在凋零,地上一片金黄。我走进深深依恋的红松林,红松树依旧郁郁葱葱,这正是霜打针叶叶更翠,寒侵松树绿更浓,我从红松的风骨中提炼出《森林之歌》的主题。这一主题正是黑龙江人民不可或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优秀品质。

    我全身心投入《森林之歌》的创作中,在作曲上,我追求旋律既要新颖独特,又要清新高雅,还要大气磅礴,并具有时代的气息和凝聚人心的力量,宗旨要美,要扣人心弦,打动人心。在创作的那一段时光里,我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脑海里不停地萦绕着各种音符,每当灵感一闪现,我便兴奋地拿起纸记下,辛勤的汗水凝集成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那音符是我心灵流淌的曲。在舞蹈创作方面,我当时的恋人,也是后来的爱人陈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充分发挥了她的舞蹈编排和创作才华,为《森林之歌》等多部歌舞剧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优美舞蹈。

    演出时,我心无杂念站在乐池前,配合演员的动作,指挥着80多人的乐队。指挥棒伴着旋律舞动,乐曲分为五部分,总共18分钟,18分钟的演出均在我运筹帷幄的指挥之中。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刻,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一生抹不掉的记忆,这种记忆至今时常在我脑海中涌现。

    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节奏响起,预示经历风霜雨雪考验的大森林浮现眼前,接着音乐渐渐变弱,大幕徐徐打开,透明白纱般的晨雾萦绕着大森林,一轮朝阳冉冉升起,灿烂的晨光穿过大森林的空隙……十几位森林少女,头带着松树树枝编成的花冠,手拿着松树枝条,摆出各种造型,犹如仙女下凡,美不胜收。此刻,悠扬的笛声传送出欢乐明快的前奏曲,接着,优美的主题歌响起:雨过天晴长虹现/阳光透过林海间/浩瀚林海春常在/万树皆舞歌满山……微风轻拂大森林,晨雾渐渐散去,天边留下一道绚丽的彩虹,森林少女随着歌声变幻着各种的舞姿,人们陶醉了,这不仅是一首赞美大森林的交响曲,还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彩画。

    《森林之歌》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在哈尔滨7所大学及众多社会团体参加的会演中,东北林学院的《森林之歌》超越了名声显赫的《天鹅项下一颗珍珠》和《风雪出诊》等优秀节目,荣获了唯一的一等奖。紧接着,《森林之歌》的演出一发不可收,3年时光,共演出了120场,最多的一个月演出29场。凡是有哈尔滨贵宾和外宾观看的文艺演出,东林的《森林之歌》都要安排进去,而且安排在第一个节目,《森林之歌》成为哈尔滨歌舞艺术水平的象征,成为歌唱黑龙江大森林的代表作。

    《森林之歌》轰动了哈尔滨,震撼了黑龙江。1959年,省里决定由《森林之歌》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会演。当时,由于部分文工团团员面临毕业,组织排练和演出出现了困难。省里便安排黑龙江省歌舞团演员来东林学习《森林之歌》,由黑龙江省歌舞团代表黑龙江参加全国会演并获二等奖。

    《黑龙江日报》发表了《喜看舞蹈<森林之歌>》《群众文艺花朵越开越艳》等新闻报道。《森林之歌》为东林赢得了荣誉,我也因创作《森林之歌》成为哈尔滨文艺界的知名人物。有人说我是音乐天才,但我深知:天才背后是心血的付出。

    我的老家在吉林。我12岁时,解放战争的战火在吉林燃烧,学校全部停课。前进歌舞团的前身鲁艺四团来到了我的家乡演出《白毛女》等剧目。由于缺少小演员,我被选中,跟着他们一起排练演出。他们认为我演得挺好,唱得也不错,就要吸收我加入文工团。我妈直摇头不同意,说:“立纯是我家唯一的儿子,不能离开父母。”虽然我没有走进鲁艺四团,但是,我的文艺根基起源于这里,是鲁艺四团给我嵌入了红色文艺基因,这是我文艺生涯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抗美援朝时期。随着战争的爆发,朝鲜的新义州纺织厂搬到了我的家乡。纺织厂里传来阵阵悦耳的琴声,我顺着琴声寻去,隔窗看到一位朝鲜大姐在弹琴。第二天,我又隔窗相望。这位大姐把我叫进屋里,问我:“你喜欢钢琴吗?”我说:“我喜欢!”大姐又问:“你想学钢琴吗?”我高兴得不得了,急忙说:“非常想!”。就这样,朝鲜朴大姐引我走上了学钢琴的道路。第三步是学习指挥。中学时流行大合唱,时兴拉歌,可是没有人会指挥,我主动走到大合唱队伍前,凭借在鲁艺四团看到的指挥印象,舞动起双臂指挥起来。因《森林之歌》成功之后,黑龙江省歌舞团团长兼指挥陈巅相中了我,主动教我指挥技巧,使我在手势、节奏、眼神等细节上有了提升。后来中央乐团指挥家秋里先生从德国进修回来,带领德国警察音乐团来哈尔滨演出,演出后给哈尔滨专业音乐工作者讲课,使我大开眼界。指挥要手眼相映,不仅要传递音乐信息,更要传递精神和力量,传递音乐的生命与灵魂,这使我的指挥技术飞跃到崭新高度。

    我认为《森林之歌》的成功,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支持。王禹明院长非常重视文艺的发展,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王院长每次见到我,都问我有没有困难,还建议森林少女手持的道具松枝改为松树枝会更好。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国成赞誉我“你谱的曲子太美,这个曲子是从大森林里过滤出来的”,并总是鼓励我要创新突破。为了方便文工团排练和演出,学院将文工团团员都安排在6号楼住宿,给文工团配备办公室,安排好大客车跟踪服务。二是密切合作,团结一心。当时文工团有100多人,演出人员是30多人,乐队有80多人,100多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森林之歌》的成功凝聚着全体文工团员的心血。三是主题突出鲜明,紧扣时代脉搏。《森林之歌》的最大亮点就是赞美了黑龙江的资源特色——大森林,赞美了红松坚毅挺拔、傲雪凌霜的优秀品格,这是东林人的品格,也是黑龙江人的品格,更是中华民族的品格。

    如今,我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回顾我60多年的文艺生涯,收获可谓丰硕。我现任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的理事,曾任“哈尔滨之夏”第一届至第七届的评委、哈尔滨市大学生合唱团指挥、哈尔滨市青年艺术团副团长兼指挥、东林大学生合唱团和老年艺术合唱团的指挥、东林大学生艺术团的总监,学校建校10年、40年、50年、60年校庆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我与艺术中心的老师共同创编了大型舞蹈音乐剧和短剧《一个真实的故事》《天路》《情系农家》等十几部作品,其中《情系农家》等剧参加了全国比赛并获得大奖,我创编了《绿色的摇篮》《植树歌》等30多首歌曲,其中《植树歌》获得“哈尔滨之夏”创作奖。但是,在我心头最难忘的还是《森林之歌》。

    《森林之歌》是激活我艺术青春的心灵之歌,是凝聚我艺术心血的生命之歌,是激励我奋力前行的理想之歌,我的心将永远伴着《森林之歌》飞翔。

    © 2021 东北林业大学校庆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