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林故事 > 正文
东林故事

    东林故事

    【难忘的事】程新民:那年,那情,那芳华

    时间:2021-10-18 11:36:55  作者:程新民  点击:

    工作出差到哈尔滨,夜色里我走在中央大街上,璀璨的灯光照在石头路上,心里泛起了在东北林学院读书的那三年时光。想母校了,思念之情催我打车去了和兴路那座高楼。

    高大的楼宇还是这样宏伟,仰头看见了楼顶上那直插云天的红星,它在夜色里依然光彩,我的眼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母校,我回来了!远方的学子向您致敬!

    1974年的初秋,我和一大批知识青年,从工厂、农村、部队被选拔到了大学读书,成为光荣的“工农兵学员”,我就读在东北林学院林工系木材机械加工专业。

    作为“工农兵学员”的我们都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有着纯洁的友情,点点滴滴都展现着人间的温暖。

    因为有事,我入学报到迟了半个月,等我赶到学校已经是国庆节后,同学们早已下工厂实习去了。系里的王保安老师接待了我,因错过了食堂的午饭时间,他领着我去了他家,我到校的第一顿饭是在王保安老师家吃的饭菜是白面馒头和酸菜肉片汤,要知道那个年代肉类食品是要严格凭票购买的呢。王保安老师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吃饭,同我拉着家常。吃完后师母送上热毛巾让我擦脸。我把毛巾捂在脸上,眼泪禁不住流下来了,我觉得自己不是到了陌生的学校,而是又回到家了。

    我是一个南方人,吃不惯东北的大米、高粱米和大碴子粥。热情慈爱的许秀文老师每到元旦、国庆这样的节日和星期天,总会邀请我们几个同学去她家改善伙食。许老师的目光里充满了母爱,让我们至今难忘。

    哈尔滨的10月就已入冬了,可我还穿着单裤。一天傍晚,班里的女同学周玉华、姜敏智、李琳来到了我的宿舍,给我送来一条棉裤,我穿上后很合身、很温暖。原来她们看我还没有棉裤,就合计着赶做了一条。玉华姐、敏智姐,还有刘山成班长、赵淑梅、刘秀英、迟淑萍、李琳,她们买来了棉布和棉花,赶了两个晚上为我做好了新棉裤。真是姐妹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连夜密密缝,意恐寒风袭。在以后的每个冬天里,我一直穿着这条棉裤,至今它还在箱底藏着呢。我不知道她们是怎么查到我的尺寸的,做得这么合身合意,每当想起在我心里总是有一股不竭的暖流。

    记得有一年元旦,我们实习的工厂开荤吃红烧肉,规定一人只有一块。女同学们知道我爱吃肉,都把肉放在了我的碗里。我也不客气,一口气吃了五大块,剩下的几块放在窗台冻着。谁知道半夜里我就拉肚子了,窗台上的肉也被野猫叼走了,同学们知道后都乐翻天了。

    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那时我们对一寸布、一块肉、一个饺子、一勺米饭、一声呼唤、一次握手的深情厚谊和拳拳之心。

    我们这些工农兵学员年纪大的有30多岁,年纪小的才18岁,学历大多数是小学水平,只有少数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几年的上山下乡,学业也基本荒废了,虽然有了一些实际技能,但基础知识极度贫乏。对于上大学,我们是激动、神秘和忐忑的。

    那天发下来基础课教材,翻看着书里面那些数学、物理、化学的各种符号和公式,我是彻底傻眼了,捧着书本发呆。王保安老师走过来问道,“小程,有些为难了吧?没有关系,上课好好听,下课与同学一起讨论,你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了一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就能很快学懂的。”

    我根本没有化学基础,教化学的包学耕老师用浓重的绍兴口音对我说:“不要怕,化学还是很有趣的,千变万化就像做游戏一样,你就好好跟着我做实验吧。”他没有看不起我们这些没有基本知识的学员,他手把手地教我们,领着我们从最基本的氢氧反应实验进入化学之门。

    在学习英语时,我连26个字母都记不准,更不要说语法了。英语课老师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教我们字母写法和读音。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学会了不少单词,有了一些语法知识,凭着这些基础,在多年以后的工程师考核中,我顺利通过了英语考试。

    同学之间默默地进行着知识学习竞赛,组成了互助小组,因为我们知道上大学就是要把我们锤炼成为祖国需要的有文化知识的革命接班人。

    一年的基础知识补习很快过去了,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后,我们更加感到了什么是“学而不厌”,什么是“孜孜不倦”。魏宝坤同学为了解析一个机械部件的力学性能,计算的纸张用了6页,这种追求知识、尊重科学的工农兵学员不是少数。

    人造板专业的教授陆仁书是上海人,他经常到我们的宿舍,利用业余时间来辅导我们。他从来都是笑眯眯的,总是那么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直到把问题解决得明明白白。我们也经常去他家里,和他以及他的爱人余松宝老师谈学习、工作和未来,仿佛是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陆老师跟我说过,他很爱吃杭州的“片儿川”面条,我俩曾约好,在我毕业回到杭州后请他来吃“片儿川”。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兑现这个承诺,痛心的是前些年陆老师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少老师为我们的学习呕心沥血。读书的最后一年,我们去北京参观北京木材厂,同李德华老师一起到北京展览馆的莫斯科餐厅开了一顿洋荤,吃了西式大餐,有牛排、色拉、啤酒、蛋糕,吃饱喝足了,每人才花五块钱。我们还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在天安门的金水桥边留了影,面对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心中暗暗发誓:祖国,我们一定要用毕生心血,让你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1977年的夏天,王保安老师带领我们去吉林大安县刨花板厂做毕业设计。保安老师忙里忙外地为我们张罗吃饭睡觉的事,那天厂里食堂为我们做的饭少了,保安老师就装作已经吃过了,我们也不知情,狼吞虎咽地吃。到了夜里看见保安老师好几次起来出门,我好奇跟着他出去,看见他的嘴对着自来水龙头在喝凉水呢!我赶紧问为什么?他不得不说肚子饿得受不了了。亏得有女同学带着一点儿饼干,可以拿来给王保安老师充饥。

    上学期间,系里推荐我和玉华姐担任校广播室的编辑,后来玉华姐担任了校学生会的宣传部副部长。

    广播室负责人是尤兆群老师,他嗓音很有磁性,声音很像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夏青。他总是埋头苦干,带我爬上电线杆安装喇叭,到主楼顶修理电线。后来他调到帽儿山分院。在那个年代,我们广播室里素颜美女也不少,运修系的庞岫娟、采运系的石青、林化系的盛淑珍、道路系的孙淑杰、林工系的柳淑梅等都可以说是系花。可以称为帅哥的是动植系的金长兴,播音字正腔圆,太帅了。

    1976年的6月,学校承担了哈尔滨市高等院校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的举办任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都派出了代表队。我们广播室担当了所有播音工作,操场主席台旁边的一间运动器械储藏室成为临时的播音间,女部长也来坐镇。

    那天的开幕式相当隆重,有国旗方阵、男生的标语方阵、女生的鲜花方阵、混合的红旗方阵、幼儿园孩子的气球方阵。由我执笔写的前导词和贯穿整个运动会项目的主持词,至今仍保留在我的笔记本里,有些片段我还清楚记得:庄严的五星红旗引导着浩浩荡荡的体育大军走来……红旗卷起瑰丽的晨幕,鲜花托起金色的朝阳……我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我们朝气蓬勃,威武雄壮,我们的步伐不可阻挡!

    1977年9月,我从母校毕业了,被分配到杭州木材总厂。在人造板车间和制材车间下沉了一年后,我到技术科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到杭州木材总厂技术科不久,组织上就让我担任了制材车间全面技术改造风力输送管道系统的主管设计师。第一次挑大梁,我向母校求助,陆仁书老师、许秀文老师等都给我来信指导,还寄来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们的木材厂有从制材到木门窗,从木纸浆到活性炭的木材综合利用生产体系,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的全国先进水平,成为行业标兵单位。因此,我们厂长还出席过天安门的国庆观礼和人民大会堂的国宴。

    母校的许老师、李老师、陆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都来信,介绍学生到我们厂实习。在接待这些学弟时,总能收到老师带给我的哈尔滨特产,看着这些礼物,就想起那些年老师对我的爱,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对老师对母校的眷恋之心。

    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系里的李老师还带着一个班级的学弟学妹来到我们厂里实习。厂领导很重视,让我负责全程接待。每天下班后,我就去到招待所和老师聊相处的那些岁月,和同学聊他们今天的幸福,总是那么亲切,那么依依不舍。不少同学也来过我们厂参观实习,我对他们说,经验谈不上,老师们的教导和母校的培养不能忘。

    后来我担任过机械分厂厂长,还担任过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我们厂成为国家二级企业,质量管理、满负荷工作法都在全厂得到了全面实行。

    记得徐茂源同学曾来到杭州,我们到一个小饭馆小酌,碰杯中我们聊着母校。他问我,你对母校最难忘的是什么?我说,是主楼东门外的那丛丁香花,开放时如火如荼,凋谢后虬枝婀娜,关键还不在于花的美丽,而是她见证了我们的学习脚步,见证了我们的师生友情,见证了我们的呢喃细语,见证了我们的离别泪珠。徐茂源哈哈大笑,喷着酒气说:“你干脆就说,你在那里有过约会,谈过恋爱得了!”

    离开母校已经44年了,母校也70周岁了。虽然有泪水,有心酸,也有迷茫。但是,那个岁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笑容,是自豪,是坚强,是无悔的青春!

    我亲爱的母校!我难忘的是那年,那情,那芳华!

    (作者程新民,东北林学院林产工业系木工专业1974级学生。曾任杭州木材总厂经济师,中国诚信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

    © 2021 东北林业大学校庆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