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走向社会的开始,而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新起点!因为我入学时已经工作了六七年,我是带薪上学的。
走进东林校园
走进东林校园,迎接我的是40岁左右的张国新老师,他很热情亲切,他将我带到主楼对面的机械楼地下室宿舍,我看到同学几乎都到齐了。
由于刚刚恢复招生,学校在好多方面还来不及准备,学校的宿舍还被占用。这个地下室又冷又暗,住了78级林业专业三个班级的28名同学。张国新老师安排我担任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给大家换钱票、粮票和领生活补助金。
当时去食堂要穿过和兴路。吃饭时,从主楼和机械楼一下子涌出很多学生,大家熙熙攘攘涌向食堂,很是壮观。高粱米饭和勺糕是我们的主食。
那时,我眼中的校园真是风景如画,主楼作为哈尔滨市的十大美景之一,特别雄伟漂亮。校园里树木、花草种类繁多,主楼后一株株亭亭玉立的侧柏,一簇簇如盆景般的小灌木,小转盘道中间还有个少先队员雕塑,不论你走到哪里,身边都有绿的陪伴。
第一个学期,我最喜爱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它在主楼一楼的右侧,图书数量种类之多让我目不暇接。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之外,我恨不得把慕名已久的国内外名著都读完,将图书馆的小说全看完。
我们上课大多时候是在阶梯大教室,那个教室我们专业的三个班90人都可以容纳。那时的教学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同学们都十分认真听讲,学习的劲头格外高涨,可以从黎明一直学到晚上教学楼关门为止。
欢乐的环校跑
我清楚记得,入学那年的11月中旬,学校组织了新生环校接力赛,这是每年一次的特色传统活动。接力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8名同学出赛,每名同学围着主校区校园跑一圈。环校跑的林荫路上站满了同学,每个班级的助威团分散在环校路上的各个接力点。大家都期盼着自己班级的参赛人先跑过来。
我们班级参加比赛的有赫贵平、乌红旗、徐宏远、刘国范、李森、刘庆洪、李东眉和我。我在赛前的好多天就天天练习,虽然长跑不是我的长项,但我拿出了在嘉荫县中学参加八百米比赛的看家本领。
比赛开始了,我跑第一棒,仅跑了前十名而已。我后面的几位接力同学特别厉害,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名次在逐步前移,尤其是体育委员乌红旗、长跑好手李森,他们分别超越了几名对手,实现了完美冲刺,最终我们班级竟然获得了新生组第一名!
在以后每年的环校跑中,我们都认真挑选参赛同学,用电子手表测试赛跑成绩,在全校90来个班级的比拼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前5名的良好成绩。
“秋皮沟”历险记
1981年,大学生活转眼就到了大三。这年夏天专业实习开始了,实习地点是柴河林业局的“秋皮沟”林场,离柴河林业局有200多里路。
我们坐上开往“秋皮沟”林场的小火车,齐声唱起了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大家一边唱一边遐想着:祖国的林业未来,就要靠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来创造、来开发、来设计啊!
大约用了半天时间,我们到了“秋皮沟”林场。这个林场就像《林海雪原》中的“夹皮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森林小村。我们住在小学教室,睡在用桌子搭好的通铺上。一切安顿就绪后就等着进山,但由于一直下雨无法进山,数日连阴雨更是预示着这次实习的不顺利。
7月7日清晨,我在林区边看书边转悠。突然看到不远处一片白茫茫的大水,从西北面较低位置以极快的速度蔓延过来。开始只是看到是一小片,逐渐扩大变成一大片,急速向我们的住处奔涌过来。
我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好,这是发大水了。我飞快地向宿舍方向跑,跑进房间看大家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我大喊:“发大水啦,大家赶紧起床!快,赶紧起床!” 一边喊一边挨个掀棉被。听到我的喊声,有的同学懵懵懂懂地起来穿衣服,有的同学甚至连衣裳也没穿,就慌慌张张地跑了出去。
张铁民、李正侠、傅德贤等反应快的同学率先跑了出去,一看水已经进门了,慌乱中又回来抱起棉被往外跑。此时,我连忙又喊道:“要拿有用的东西跑!”于是这些同学又返回来拿起书包再跑。
此时,进屋的水越来越多,水位在逐步上涨,脸盆、鞋等都漂了起来。我连忙喊:“快往对面的小山上跑!”大家抱着被褥,拿着书包、脸盆等物品往小山上跑去。
正在大家惊魂未定时,班长刘庆洪突然喊道:“还有女生!来一些人快跟我去女生宿舍!”李正侠等几名男同学跟着班长跑到了女生宿舍,此时,外边的嘈杂声已经吵醒了11名女生,她们正在慌乱中不知所措。刘庆洪等男同学处惊不乱、沉着稳定、大显男子汉风格,如英雄救美般把这些女同学们领到了小山坡上。接着又抢救出两套行李,只有王琄一人的行李被水淹了。
大家惊魂未定地围拢在一起,一边朝高处走,一边看着洪水慢慢向高处蔓延,渐渐到了房屋的半截腰。这时一班、二班的同学们也跑了出来,大家纷纷庆幸躲过了此难。
大水使我们吃住都成了问题,吃的用的都没有了,经过几天几夜的煎熬后,老师们决定徒步走出去,从“秋皮沟”林场走到能通车的地方,再返回学校。林场领导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给每人带上一块儿羊肉、两个馒头,又派了20多个小伙子帮助女同学背行李,男生肩上背着行李、书、实习用具等约有五六十斤重。我们走过了艰难的30多里山路,终于到达了通火车的林场,坐火车回到了学校,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柴河林业局教学实习之行。
这次实习时间并不长,但林业基层的艰苦、林区对林业科技的迫切需求以及林业局领导和林业工人给我们的支持和关爱,都深深感动了我。
许多年后,我脑子里还常常浮现“秋皮沟”遇险的场景,那凶险的山洪、那长途跋涉的山路、那相互搀扶输送的温暖、那返回学校的笑颜,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作者黄钧,1977年考入东北林学院林学系。现为山东烟台今朝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