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东林故事 > 正文
东林故事

    东林故事

    【难忘的人】刘成栋:您是我心中永恒的丰碑

    时间:2021-10-10 08:07:06  作者:穆 春  点击:

    刘成栋简介:

    刘成栋(1911-1994)黑龙江肇源人,又名刘达。1935年入辅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就读期间加入东北抗日救国联合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哈尔滨市市长。1948年任东北农学院院长、东北农学院党委书记,后兼任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林务总局(1950年7月改称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局长。195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195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工业部副部长,1958年任东北林学院(1958年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后任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标准计量局局长,1977年后任清华大学校长兼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83年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2011年2月5日,是东林首任院长刘成栋百年诞辰。此前的2010年10月,我接受了编撰《刘成栋百年诞辰文集》的任务。

    我和刘成栋院长只“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在1982年7月,校庆30周年那天。在黑龙江省中医学院礼堂举行的庆典大会上,一位领导的讲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犹如家中的长者在亲切述说着家里的事情。讲学校创建的过程时,当年的师生员工名字不时被他提及,可见他对学校的过去和现在了如指掌,也听得出开会前他对学校进行过走访,竟在讲话中指出学生吃馒头扒皮、扔剩饭等浪费现象。他浓浓的东北乡音,透露出纯朴厚重、风趣幽默的亲和力。我问身边的老师,方知他就是刘成栋院长,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自此,我记住了他。

    1984年,我在学校清查办公室工作,在“文化大革命” 后期的政策落实工作中接触到一些人,不时听到他们议论“我们刘成栋院长当年怎样”“刘成栋院长那时如何”,那些由衷敬佩的话语至今令我难忘,使我觉得他是那样的高尚和卓越。我经常在想: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凭什么赢得了众多师生员工真诚的赞誉,那些留存在他们心底的美好记忆,变成文字后会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人……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和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刘成栋院长传奇又精彩的革命生涯似一幅幅画卷在我面前展开。

    ——他从深重的民族灾难中觉醒,血气方刚,在大学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后弃笔从戎,赴延安投身抗日游击战争,出生入死。新生的哈尔滨有他运筹帷幄、忘我勤政的身影。怀着教育兴国的宏愿,他在黑土地上创办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黑龙江大学三所大学,育人兴邦。1963年进京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历尽磨难,百折不挠。1977年4月任职清华大学,继续匡扶高等教育大业。

    ——在学校电教室的录像带里,我有幸目睹了他为学校题词时泼墨运笔的风采,他为第一部校史的编撰挥笔题写下 “修史来何用,惩前与毖后,领导少突出,群众切莫忘”的寄语;看到了他为1983年图书馆落成后,题写图书馆匾额的情景,也看见他在校领导陪同下在校园视察的影像……

    1992年学校40年校庆前夕,为了拍摄专题片,学校电教室摄制组去采访校友。我们到北京准备采访他,和清华大学取得联系,得知他正生病住院,使我失去了与他见面的机会,令我终身遗憾。我一直以为,如果当初刘成栋院长本人知道我们要采访他,即使在病中也会欣然接受的,因为他一生情系东林。

    第二次见到刘成栋院长是在40年校庆庆典之际,虽然他病愈刚出院,还是坚持坐轮椅来了。庆典大会开始之际,我正在会场录像,当扩音器里传来了刘成栋院长的名字时,我把摄像机摇向主席台,寻找着那个久仰的身影,当寻像器镜头里出现老院长慈祥的面容时,我全神贯注地推进、调焦,对着镜头屏息凝神,由衷地敬了一个长长的注目礼……

    两年之后,在学校的揭示板上,我看到了他逝世的讣告。又过了两年,在图书馆我看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的《刘达纪念文集》。

    光阴似箭,那是学校50年校庆,同样的任务:拍摄校庆专题片、采访校友,同样提到了刘成栋的名字,他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师生心目中永恒的记忆。

    我无从探求刘成栋院长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仰望。他的外甥胡文孝告诉我,已近耄耋之年时他曾写过“生来松柏性,愿伴松柏眠;埋骨兴安岭,独迎朔风寒”的诗句,说这是给自己写的墓志铭。这句诗写出了他的精神与人格力量。

    2006年10月,学校新建的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之际,刘成栋院长的塑像在一楼大厅落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在古稀之年回到母校,都怀着虔诚敬仰之心,在塑像前鞠躬、留影,如见其人般地表达他们对老院长的崇仰之情。这也正是刘成栋院长的个人魅力所在。

    每当我凝视着这尊塑像,眼前就幻化出老院长那关注学校发展目光的灵动。为了维护这所凝聚着他生命意义的学校发展,这位老人曾几次在学校遇到政策变化和隶属关系动荡时,出手运作稳定局面,保证了学校持续稳步向前。他的高尚品德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早已在我心中树立了一尊永恒的精神雕塑。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东北农业大学俄文班校友纪念刘院长百年诞辰追思会。这些当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如今年纪最小的都已年近耄耋,有的在亲人的陪伴下赶来的,他们说自己什么活动都可以不参加,但这个会却必须参加。他们共同回忆着半个世纪前和刘成栋院长在一起的岁月,谈刘院长对他们的引领、教育、帮助,谈他们和刘院长40多年的师生情谊……会后,他们坚持要去刘成栋院长墓前拜谒。初冬的北京西郊公墓,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肃立在刘成栋院长的墓前,敬礼默哀,说着自己想对刘成栋院长说的话,深情地回忆老人家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一生,不忘当年老院长的教诲,牢记恩师的嘱托,继续传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革命精神,表示将心系祖国,贡献余力,那场面十分令人感动。

    刘成栋院长的一生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写进了一座城市的历史、5所大学的校史。岁月的大浪淘沙,抹不掉人们对他的缅怀和敬意。

    我追寻着刘成栋院长,他是我景仰的伟人,现实中我无缘与他同时代共事,不能亲自领略到他的魅力和风采,却可以从别人回忆和自己的想象中来瞻仰他的精神和气魄。这位集革命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铁腕人物,他有一个格外宽阔的胸襟、一种纵横中外的见识、一份责无旁贷的担当、一股勇于开拓的气概。他的人生何止能用革命家和教育家的身份所涵盖,他的奉献是一个民族精英血气的蒸腾和生命的喷薄……

    这位伟人在我心中不会远去,因为他立德、立行、立业,为后辈树立了榜样;因为他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勇于探索、开拓和担当;因为他务实求真、不唯上的精神和人格。怀念代表了人心,代表了人的追求和信仰。在追寻和怀念中,我渴望得到一份修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工作生活在他创办的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的是他题写的校名和图书馆匾额,还有那尊坐落在综合楼大厅的铜像。

    撰写纪念文集初始,当我们怀着对刘成栋院长的无比敬仰,把目光投向过去,在尘封的岁月里探寻那些关于刘成栋院长的人和事之际,尽管时光流过半个世纪之多,各类资料散落丢失,收集整理任务十分艰巨。然而很多当年和刘成栋院长一起创业和工作的教师、部下、在校的学生闻讯后,都给予了深切关注和支持。尽管他们许多人都已过古稀之年,但仍立即响应、互相转告,共同回忆、提供线索资料,深情感念、唤醒那半个世纪前的记忆。他们或积极热情地撰写文章,或挥毫泼墨填词作赋,或直抒胸臆以口述抒发内心久存的深切怀念,颂扬刘成栋院长对学校做出的非凡贡献。不管是对历史的宏大记载,还是对他个人命运细节的描绘,在他们洞幽探微的笔下、在他们有口皆碑的讲述中,有着传奇人生经历、洋溢着率真性情、展现着非凡的智慧和魄力,资深革命家和教育家刘成栋院长的形象,丰满生动鲜活地走进我的视野,一切又如同近在咫尺般的真实自然,都说明着他过去的精彩在今天依然璀璨。

    在和刘成栋院长的精神对接中,在有如此众多的人主动、自发参与纪念活动的事实面前,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壮怀激烈与坚贞执着的言行,都在庄严和崇高中给我以感染和激励,让我感受到理想的光芒、信念的力量,并因此而信心倍增。

    (作者穆春,1977年考入东北林学院采运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辅导员,后在电教中心、校友办工作,曾担任校友办副主任。)

    © 2021 东北林业大学校庆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