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珂简介:
陈大珂,1925年出生,安徽省和县历阳镇人。当代著名的森林生态学专家、森林经营学专家、教授。1946年,陈大珂考入中央大学森林系造林专业,1950年毕业后任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技术员,林垦部调查训练班教员。1952年调东北林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并担任森林生态实验站站长,后任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兼任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40多年来,他发表论文33篇,参与《农业百科全书》《中国植被》《中国森林》《黑龙江森林》等书的编写工作。他编著的《造林学》获林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材优秀奖;他的专著《天然次生林——结构、功能、动态与经营》,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学术著作奖。
我与陈大珂老师相识是在1956年。那年我来东北林学院学习,陈老师是森林学的主讲教师,他讲课声音洪亮,板书工整,教案讲稿完整,给人以认真、执着、用心、用力的感觉。他的讲稿融入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尤其是有关苏联林学方面的资料,他善于总结归纳当代最先进的林学理论与实践并加以传授。
1962年,我在黑龙江大学生物系任助教时,黑大生物系曾聘请陈老师给该系本科生讲授“植物生态学”,这是当时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的一门本科课程,具有一定难度,陈老师为讲好这门课程付出很大努力,取得了良好的讲课效果。这门课的设立,也为东林植物生态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4年,林业部开展东北、内蒙古林区森林主伐更新大会战,陈老师带领我们负责伊春美溪林业局的调查任务。他领着青年教师和学生,深入林区开展森林类型、主伐方式、森林更新、人工更新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该资料最后编辑成《主伐更新会战的资料汇编》(1965年),为指导林业生产和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承担和主持林业部重点课题“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研究”中,陈老师全面系统地对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结构、功能、动态与经营情况做出理论阐述和经营技术的实践指导,对东北天然次生林经营具有集大成的作用。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后备人才,建成了研究梯队,撰写出了专著。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老师学术思想敏捷活跃,他紧跟新的学术思想和时代潮流,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对《寂静的春天》《第三次浪潮》等著作都曾仔细加以阅读和分析,并与同事一起研讨。陈老师在学术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善于博览群书,吸取其精华,养成了“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陈老师在教学科研中,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时对青年教师的工作成绩予以肯定和鼓励。1963年,陈老师亲手为来我校进修的内蒙古林学院的李家玉老师、贵州农学院的张其禄老师制订进修培养计划,计划中除了听课、阅读参考书之外,还安排他们深入小兴安岭林区,参加林业部组织实施的东北、内蒙古林区主伐更新大会战。会战完成后又把青年教师留下来搞调研,调研项目是当时盛行的采育兼顾伐。我与李家玉、张其禄老师一道来到采育兼顾发祥地、伐区设计和采伐工艺都很好的乌敏河林业局和东风林业局,调研采伐、集材等作业对更新和保护苗木的影响。严师出高徒,我们工作细致程度是空前的,最后写出了《现行的采育兼顾伐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要求采伐后保留郁闭度必须在0.4以上,保护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等,后来这些重要内容都写入了林业部颁布的森林主伐更新规程中。在学术会议上,陈老师把我们引荐给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的王战教授,王战教授对我们的调查报告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陈老师的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长期为校内、校外(黑龙江大学生物系)本科生讲授森林学、森林经营学、植物生态学等课程。为普及推广植物生态学做出了努力,为东林林学系森林学科向森林生态学学科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通过对我国西南、东北林区开展大规模的森林生态、森林类型、森林主伐与更新和森林经营的调查研究,在学习和借鉴苏联和英美学派的学术思想、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东北实际在1963年发表了《东北天然林的类型划分问题》。他对我国东北林型学的发展和天然林的林型划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三是在学习消化苏联林型学和英美植被动态和分类各学派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东北地区红松原始林、次生林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原林业部组织和实施的东北、内蒙古林区主伐更新大会战的调查和研究,他与同事出版了《天然次生林——结构、功能、动态与经营》一书,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红松林的系统发生、分类依据、原理和分类系统、分类体系,以及各林型与环境的关系等,这些成果后来被广泛应用至今。
四是主持原林业部重点课题《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与研究》,提出“栽针保阔、引阔、选阔——动态经营体系”,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北方天然次生林现状、特点、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成果。提出在次生林区人工栽植针叶林,保留、引入和选择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发挥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两者的各自优势,已取得植被恢复快且稳定和可持续的效果。
五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天然次生林山杨林、白桦林、蒙古栎林、硬阔叶林四个优势树种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定工作。带领研究团队揭示了许多关于次生林林分特征结构、动态和生物量分配比例等一些重要结论,其中有些结论是此前没有被认识到的,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对山杨林、白桦林、蒙古栎林、硬阔叶林四个优势树种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义弘,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森林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森林经营学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参编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统编教材《森林经营学》和《森林生态学》第二版,主编《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方法》。他专注于蒙古栎的研究长达30年,编写了《中国蒙古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落叶松对水曲柳偏利作用的研究》,为三大硬阔实施混交林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参加的林业部“天然次生林研究”“次生林合理结构研究”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凉水、帽儿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理事、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