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光简介:
周重光(1913-2000年),河南新安人,中共党员。194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曾任上海中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至1954年任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1955年至1957年赴苏联列宁格勒林业工程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东北林学院副教授、教授、林学系主任。1980年调任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
作为我国林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周重光教授不仅在林业科学理论上造诣深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林业生产实践也同样给予密切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国家集中力量开发东北森林资源,全国木材产量的一半产自东北林区,尤其是黑龙江省。林业部1954年的主伐方式试点、机械化试点均在带岭林业局第二伐木场(即现在的凉水实验林场)。当时强调“学习苏联,以皆伐为主”。到了1958年,采伐任务剧增,皆伐面积也随之扩大,1959年伊春三级干部会议推行顺序皆伐,更使采伐面积失去了控制。结果,更新无法跟上,形成了整沟系整山岭的无林地。
周重光教授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奔赴伊春林区,并会同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的同行们,在乌敏河林业局与生产单位共同研究总结出适合我国林情的“三个三”的采育兼顾伐(后改称采育择伐)。随后又进一步在新青林业局总结出“三采三集”循回作业法和采、集、清、运、育一条龙小工队的“采育双包制”。他的这一方法曾被刘少奇主席赞曰:“采育双包好”。
1961年林业部组织东北、内蒙古林区主伐更新科研大会战,重点在小兴安岭林区。周重光教授亲自主持了这个项目。他组织了林学系相关学科(森林学、造林学、森林经理学、测树学、防火等)的教师,也包括外校来进修的,以及4个班的学生,分赴美溪、五营、带岭等林业局。对各种类型的原始林、择伐迹地、皆伐迹地和人工更新的共计294块标准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林分的结构特征、演替规律以及不同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的效果比较,并提出科学的经营建议,在总的论文发表之前,分阶段及时将总结报告提交给省林业厅、森工总局和林业部,直至1965年总的论文《小兴安岭红松林主伐更新的研究》正式发表。
这些总结报告和总论文,以及调研过程中与各局、场干部、工人的频繁交流,为当时生产实践中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东北林区森林合理采伐、培育和经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人留下一份“不唯上、不唯书、不媚俗、只唯实”的科学态度范例。
作为东北林业大学老一辈的建设者,尤其是在担任林学系系主任期间,他积极倡导并组建了森林动物教研室,1957年即着手物色人选,定向培养,后发展为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现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其毕业生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的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及有关的动物保护单位,为学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1年,他作为技术顾问全程陪同刘少奇主席对东北林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视察。其间,刘少奇曾到我校凉水实验林场,登上防火瞭望塔。周教授向刘少奇主席介绍了凉水实验林场承载林业部的全国性试点项目,每年都有著名专家教授在此开展考察研究,大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并获得了众多成果。刘少奇面对茫茫林海感叹地说:“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要利用好。”
在视察过程中,周教授向刘少奇详尽汇报了东北、内蒙古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以及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开发利用的历史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实行科学经营,得到刘少奇的首肯,对其后的国家林业政策调整和该地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教授本人也给刘少奇留下了良好印象,视察的后阶段亲切地称周教授为“我们的红色专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第一部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周教授任林业分支副主编,并承担“森林、森林结构、森林组成、森林效益”等多项主要条目的撰写。随后又受聘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会,任林业卷编委。1990年两部百科全书相继出版问世,由于周教授在组织条目编写和审改中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亲自撰写条目,获得了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颁发的“重要贡献奖”。
周重光教授作风朴实、真诚、平易近人,生性善良。他热爱林业,终生兢兢业业为兴林,而且对同事、对全系师生员工都是爱护备至、尽心相助。即使对有过错的下属,他也从不责备训斥,总是和颜悦色地耐心引导,使对方心悦诚服地认错、改正。周重光教授以其善良性格和优秀品德,博得师生员工深深的爱戴和敬重。
(作者周晓峰,1956年毕业留校在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森林学教研室,从事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营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教授、森林生态学家。曾任黑龙江省科顾委林业组顾问、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